食材简介
乌头为毛茛科植物,母根叫乌头,为镇痉剂,冶风庳,风湿神经痛。乌头的侧根(子根)入药,叫附子。乌头有回阳、逐冷、祛风湿的作用。乌头治大汗亡阳、四肢厥逆、霍乱转筋、肾阳衰弱的腰膝冷痛、形寒爱冷、精神不振以及风寒湿痛、脚气等症。乌头主要产于四川、陕西。云南、贵州、河北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甘肃等省有栽培。乌头具有祛风除湿、温经止痛的功效。
营养价值
祛风除湿、温经止痛的功效,一主治风寒湿痹、关节疼痛、心腹冷痛、寒病作痛等,需炮制后方可内服。生乌头酊外用能刺激皮肤,用作止痛剂。
功效与作用
食疗功效:
治疗心腹冷痛,风寒湿痹,关节疼痛麻木,寒疝。
分布范围:
在中国分布于云南东部、四川、湖北、贵州、湖南、广西北部、广东北部、江西、浙江、江苏、安徽、陕西南部、河南南部、山东东部、辽宁南部。在四川西部、陕西南部及湖北西部一带分布于海拔850~2150米,在湖南及江西分布于700~900米间,在沿海诸省分布于100 ~500米间;生山地草坡或灌丛中。在越南北部也有分布。模式标本采自山东烟台。
乌头自川藏高原东缘起向东遍历长江中、下游以及珠江流域上游各省区的丘陵地区,从江苏向北经过山东到达辽宁南部。在秦岭西段出现了一个叶子多毛的变种,毛叶乌头A. carmichaeli var. pubescens。在江西、安徽和浙江三省交界的山地出现了一个叶的中央裂片狭长,花序轴常缩短的变种,黄山乌头A. carmichaeli var. hwangshanicum。在南京一带低山地区出现了另一个类型,深裂乌头A. carmichaeli var. tripartitum, 其特征是叶分裂明显地不达基部,叶基部呈宽心形或截状心形。以上三变种的花序和乌头一样都有反曲并贴伏的短柔毛。从浙江向北经江苏、山东到辽宁南部出现了第四个变种,展毛乌头 A. carmichaeli var. truppelianum,这个类型与乌头的区别在于花序轴和花梗,以及萼片外面都有开展的直毛;但是,在浙江、辽宁南部出现有过渡类型,有些居群的花序的毛稍离开轴展开一点,可是没有到与轴成直角完全开展的程度。这些变种的块根也都各在自己的分布地区被当作“草乌”利用。
药材形状:
白附片 :无外皮,黄白色,半透明,厚约 0.3cm。
黑附片:为纵切片,上宽下窄,长 1.7-5cm,宽0.9-3cm,厚0.2-0.5cm。外皮黑褐色,切面暗黄色,油润具光泽,半透明状,并有纵向导管束。质硬而脆,断面角质样。气微,味淡。
草乌:不规则圆锥形,稍弯曲,顶端常有残基,中部多向一侧膨大,长2-7.5cm,直径1.2-2.5cm。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,皱缩,有小瘤状侧根及子根脱离后的痕迹。质坚实,断面类白色或灰黄色,形成层环纹多角形。气微,味辛辣、麻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