益母草

食材简介

益母草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全草。一年或二年生草本,夏季开花。生于山野荒地、田埂、草地等。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。在夏季生长茂盛花未全开时采摘

营养价值

益母草知识介绍: 益母草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和细叶益母草的全草。益母草一年或二年生草本,生于田埂、路旁、溪边或山坡草地,尤以向阳地带为多。分布于全国各地。全草在每标开花2/3时采收,选晴天齐割下地上部分并立即摊放,晒干后打成捆。 益母草茎呈方柱形,四面凹下成纵沟,长30至60厘米,直径5毫米,表面灰绿绿色或黄绿色,密被糙伏毛,体轻,质韧,断面中部有髓,叶交互对生,多脱落皱缩破碎,完整叶片灰绿色,下部叶掌状3裂,中部中分裂成多个长圆形线状裂片;上部叶羽状深裂或浅裂成3片。轮伞花序腋生,花紫色,多脱落,花萼茼状,宿存,内有小坚果,气微,味淡。 细叶益母草与益母草不同点为:茎中部叶掌状3全裂,裂片又羽状分分裂成小裂片,花序睥苞叶明显3深裂,小裂片线状。 以质嫩、叶多、色灰绿者为佳。 益母草营养分析: 益母草嫩茎叶含有蛋白质、碳水化合物等多种营养成分。

功效与作用

【性味】: 味辛;苦;性微进 1、《本草拾遗》:寒。 2、《本草蒙筌》:味辛甘,气微温,无毒。 3、《纲目》:味辛微苦,无毒。 4、《本草正》:味微苦、微辛。微寒,性滑 【归经】: 入心、肝、膀胱经。 1、《本草汇言》:手、足厥阴经。 2、《药品化义》:入肝、脾、包络三经。 3、《本草再新》:入心、脾、肾三经。 【功效主治】: 活血,祛瘀,调经,消水。治月经不调,胎漏难产,胞衣不下,产后血晕,瘀血腹痛,崩中漏下,尿血,泻血,痈肿疮疡。[3] 1、《本经》:主瘾疹痒。 2、《唐本草》:敷丁肿,服汁使丁肿毒内消;又下子死腹中,主产后胀闷;诸杂毒肿,丹游等肿;取汁如豆滴耳中,主聤耳;中虺蛇毒,敷之。 3、《本草拾遗》:捣苗,敷乳痈恶肿痛者;又捣苗绞汁服,主浮肿下水,兼恶毒肿。 4、《本草衍义》:治产前产后诸疾,行血养血;难产作膏服。 5、《本草蒙筌》:去死胎,安生胎,行瘀血,生新血。治小儿疳痢。 6、《纲目》:活血,破血,调经,解毒。治胎漏产难,胎衣不下,血晕,血风,血痛,崩中漏下,尿血,泻血,痢,疳,痔疾,打扑内损瘀血,大便、小便不通。 7、《本草求原》:清热,凉血,解毒。 【临床应用】: 活血调经,利水消肿,清热解毒。 治疗水肿、小便不利。可单用,也可配白茅根、泽兰等使用。 治疗水瘀互结,淤血障碍膀胱。 可治疗疮痈肿毒,皮肤瘾疹。 活血调经,用于血滞经闭、痛经、经行不畅,产后恶露不尽、瘀滞腹痛。 又可用于跌打损伤 【使用注意】:孕妇禁用。无瘀滞及阴虚血少者忌用。 1、《经效产宝》:忌铁器。 2、《本草正》:血热、血滞及胎产难湿者宣之;着血气素虚兼寒,及滑陷不固者,皆非所宜。 【用法用量】:10~30克,煎服;鲜品12~40克。或熬膏,入丸剂、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外敷 【其他】:可以祛瘀生新。为妇科经产良药,“经产力专” 【贮藏】:干益母草置干燥处;鲜益母草置阴凉潮湿处。 食用功效: 味辛苦、凉。活血、祛淤、调经、消水。治疗妇女月经不调,胎漏难产,胞衣不下,产后血晕,瘀血腹痛,崩中漏下,尿血、泻血,痈肿疮疡。